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货币政策的操作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货币政策环境需要货币政策操作手段、方式和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近年来,监管层通过创新通过不断完善和丰富再贷款调控工具以及鼓励银行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引导信贷资金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倾斜,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实现稳增长“添砖加瓦”。
在告别旧有经济增长模式后,中国迎来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创业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是世界性难题,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都是“轻资产、高风险”,创业期往往被冠以“死亡谷”的称号,又加上缺抵押物和担保,是这类企业融资难上加难的主要原因。
为了满足科技型创新企业的金融需求,今年以来,监管机构一直在研究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措施,而投贷联动作为国际上已经广泛使用的方式,正成为监管机构调研和政策鼓励的重点。
投贷联动这一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改变了银行此前单打独斗的状态,进行专业化改造,专门为创业期的企业打造“创投型”信贷模式。除此之外,央行近日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至9个省(市),扩宽了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提高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总之,随着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创新和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缩短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从而影响市场的利率结构,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更好地发挥定向调控功能,减少对总量货币调控的依赖,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苏赢)
原标题:创新货币信贷政策助力稳增长
稿源:新华网
作者:
原标题:一把刻刀下有纯真木偶情怀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实习生 傅艳梅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曾经,形象各异的木偶们在舞台上又唱又跳,成为老一辈广州人童年里最快乐的记忆。如今,一代木偶戏人,艰难中求创新,用顽强的毅力告诉世人“我不会出局。”时年71岁的陈志强,与他的木偶雕刻艺术共度55个春秋,时间可以诉说木偶的流传变迁,尖刀可以雕琢出他对木偶的毕生追求。
学艺之初,也饱尝艰辛
1960年,16岁的陈志强报考美术专科,被广东省木偶剧团录取为木偶雕刻艺术专业,从此走上艺术之路。1961年,他师从当代雕刻大师叶文芳,于廉江市白银坡农村学艺长达一年多。这段时间里,纵使条件艰苦,但无论酷暑严寒,陈志强都风雨无阻地跟随师父学习雕刻、临摹、描绘等手艺。学习到“看家本领”后,他于1962年回到广东省木偶剧团,开始他的木偶雕刻生涯。
多年来,陈师傅设计和雕刻了多种角色的木偶形象。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的作品就与叶师傅的作品一同展出。随着时代发展,陈志强大胆创新,研制了“环氧树脂”、“纸朴”、“泡沫”等新工艺,把木偶制作推向新阶段。如今,陈志强已是广州木偶制作界的翘楚,他的作品及理论文章多次获得各级国际大奖:作品“包公掷砚”荣获国际荣誉金奖,代表作“文成公主”、“西施”分别于1986年、1987年被瑞士博物馆和日本木偶戏艺术大师收藏。
要熟练,就要专心、勤雕
制作木偶的工序主要有六个步骤。首先是打坯,早期陈师傅将木头作为原材料,刻刀作为辅具,先在一块方木中开坯定五官,这个过程需要确定尺寸长短的比例,需能胸有成竹地使用刻刀,刀刀连贯,运力均匀。其次是雕刻,主要是人物五官,木偶造型不同,五官不同,这很考验师傅的手艺。特别是眼睛的开合,雕刻时力道很难控制,还要使它上下左右转动以表情感。
第三是打土。用一种特殊的白土加水和成黏土后,均匀地铺在木偶头的白坯上,再涂上一层蜡,使木偶头表面光滑平整。然后是喷色,即为木偶人物的脸部着色,皮肤的渐变色及腮红的颜色要恰到好处。再就是彩绘,彩绘将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种面部表情。最后要根据具体角色配上头饰等,至此,一个木偶头就完成了。“学艺要专心,专心要勤雕,勤雕才能熟练”,陈志强一直以师父的这15个字作为坚持下去的信念。
让青少年了解这门手艺
广东省木偶剧团于1956年成立。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陈师傅对剧团的多名艺徒提供了大量的指点辅导,把木偶雕刻的多种刀法延续传承到新一代木偶艺术人的手上。与此同时,省内外到木偶团学习的艺员也得到陈师傅的指点。最让陈师傅印象深刻的,要数几名来自哈尔滨木偶剧团的学员,“经过近两年的学艺,他们返回剧团后已成为主力军,几年前我到哈尔滨和他们聚会,他们都已是国家级高级木偶设计师和艺术家了”。
为更好地宣扬文化传统,陈师傅曾在中小学生暑期开展的活动中,用“泡沫”、“海绵”等原材料教学生们制作小木偶。如今,陈师傅也经常受邀前往中小学授课,“青少年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是很难得的一件事,虽然只是基础功夫,但他们能够了解到这门手艺,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为传承,也需随时代发展
陈师傅介绍,数十年前,中国人的娱乐方式单一,就是看戏,而木偶戏是当时的主流戏种之一。现在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木偶戏不再是主流的娱乐项目。“那时在广东很多地方都有大量木偶戏团,甚至一个镇上都有几十班木偶戏团,逢年过节都要公开演出,大家带着小板凳到场观看,座无虚席。后来这种民间木偶戏团日渐式微,现在已经很难有这种大型的民间木偶戏团。之前我去高州考察时,甚至出现民间艺人一人撑起一台戏。由于挣钱少,演唱方式没有创新吸引不了年轻人,传承是个问题。”
据悉,广东省木偶剧团一直从事木偶制作的艺人不多,目前只有三四个。如今由于国外艺术的注入以及国内娱乐活动的增加,木偶戏的生存条件愈加艰难。但陈师傅认为,从现状来看,木偶戏有传统内涵,不同于现代娱乐,也有吸引人之处,但前提是要不断创造新的角色,顺应时代发展,这样它才不会消失。“我觉得传统工艺也要跟上潮流,这样才能长久发展,而且木偶艺术应当针对儿童,这个才是发展的出路”。
70后说
“以前住在西关,在文化公园就有木偶戏演出,经常需要通宵排队才能买到票,能够看一次木偶剧也是很幸福的事。”——街坊陈先生
80后说
“以前很喜欢看木偶戏,当时还特地让爸妈给我买木偶剧场的票。相对粤剧那些传统的演出,我觉得木偶剧更加可爱有趣。”
——白领周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