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老手艺难以生存 古木船工匠立志坚持传承 老手艺难以生存 古木船工匠立志坚持传承
来源:新浪收藏 2017-12-27
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袁信文说:“经过我手的船只,大的木船二三十米长,小的都有四五米长,一年造了20多艘,30多年大概造了600多艘吧。”
袁信文是是东莞麻涌镇有名的古木船工匠,他从19岁开始就独立造船,生意红火的时候,一个月可造4条木船。在麻涌镇广麻大道第三滘桥边,循着锯木的“吱吱”声,金麻妹看到正在专注地加工拼装木料的袁信文。 ![]() 船价比市场价高出300元,订单仍排得很满
今年52岁的袁信文出自一个造船世家,祖祖辈辈都是做古木船的,他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学造船手艺。刚开始,要先做3年学徒,要想弄懂所有的船体构造和造船工序,需要五到七年。 袁信文坦言,父亲对他没有任何优待,还常教育他,“做任何事情都要想3遍再动手,这样才会让每一道工序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3年学徒生涯,袁信文收获不少,他和父亲每月造1艘船,1年造12艘,3年造了36艘船。“每造一艘古木船,我都非常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袁信文说。 19岁那年,袁信文独立造出第一条渔船,随后慢慢拥有了自己的小型造船厂。谈起造船“威水史”,他自豪地说,当年以造孖呢艇为主,是渔民常用的一种船。“那时附近一带,百分之七八十的孖呢艇都出自我家。” 上世纪80年代,船是麻涌镇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一艘农家自用古木船。由于袁信文建造的古木船质量过硬、航速快,即使每艘船的价格比市场价高出300元,订单仍然排得满满当当。他被誉为当地“船王”,还有来自香港、虎门的客户,“客户的订单档期都排到了几年后。那时,作为古木船工匠,我感到很自豪。”袁信文说。 ![]() 制作工序复杂,还需要丰富的经验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经济发展、道路改善以及交通工具的变化,古木船渐渐淡出江湖,许多民间造船人选择转行,而袁信文和少数几个师傅仍苦守着老本行。 下一篇:赌木赌输20万 男子当场崩溃
相关文章:
分享到:
|